服务热线:020-311-00116
欢迎光临华见智能!

华见智能

中医体质辨识仪

华见智能

秋分话养生:藏在节气里的中医智慧

来源: | 作者:huajian | 发布时间 :2025-09-23 | 61 次浏览: | 分享到: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当昼夜被拉成等长的线,当稻田染成金黄、桂香漫入街巷,我们便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最具 “平衡感” 的节气 —— 秋分。作为古人划分季节、指导农事的重要节点,秋分不仅藏着对自然的敬畏,更蕴含着中医 “顺时养生” 的深层逻辑。今天就带大家从起源、中医联结到饮食文化,解锁秋分养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秋分的起源

秋分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分至点” 观测。古人通过圭表测影发现,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此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气温逐渐下降,于是将其命名为 “秋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在古代,秋分不仅是自然节气,更是重要的“节气礼”:

•祭月迎秋:周代起就有“秋分祭月” 的习俗,因秋分当天不一定有圆月,后来逐渐演变为中秋赏月,但 “敬天顺时” 的核心不变;

•秋收报喜:秋分正值农作物丰收之际,民间会举行“秋社” 祭祀土地神,感谢大地馈赠,同时祈求来年丰收,这一习俗也体现了 “天人合一” 的理念;

•候鸟迁徙:古人观察到“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的物候变化,意识到自然万物开始 “收敛”,这也为中医秋分养生提供了最初的自然依据。


二、秋分与中医

中医认为,秋分是一年中“阴阳转换” 的关键节点: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万物从 “生长” 转向 “收敛”,人体也需随之调整,才能避免 “秋燥伤身”“阴阳失衡”。这种与自然同频的养生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有云:“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说的正是秋分时节阴阳均等的特点。但此时阳气收敛的速度快于阴气生长,若不注意调养,容易出现两种问题:

•阳气外泄:若仍像夏天一样熬夜、剧烈运动,会导致阳气过度消耗,出现疲劳乏力、手脚冰凉等“阳虚” 症状;

•阴气过盛:若过早过度进补、贪食生冷,会使阴气在体内堆积,引发腹胀、腹泻等“寒湿” 问题。

因此,秋分养生的第一原则是“平衡阴阳”—— 既不刻意耗阳,也不盲目滋阴,让身体与自然的 “收”“藏” 节奏保持一致。

(二)“养肺” 为先,润燥防燥

中医有“秋属金,肺属金” 的说法,秋分时节气候干燥(即 “秋燥”),而肺 “喜润恶燥”,最易受燥邪侵袭。此时若不注意养肺,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肺燥伤津: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这是“温燥” 的典型表现;

•肺气虚损:咳嗽少痰、气短乏力、易感冒,尤其老人和小孩,肺功能较弱,更易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