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20-311-00116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光临华见智能!
首页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专家团队
荣誉资质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应用案例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华见智能
中医体质辨识仪
首页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专家团队
荣誉资质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应用案例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华见智能
实力打造品牌 诚信造就未来
我们专注品质与服务 决胜制高点 细节决定成败
INNOVATION
TO LEAD THE TUTURE
首页
⊙
养生知识
⊙
治未病之[阴虚质]调理方案
治未病之[阴虚质]调理方案
来源:
|
作者:
huajian
|
发布时间 :
2019-12-19
|
748
次浏览:
|
分享到:
阴虚质
[总体特征]
阴液亏少,以口煤咽干、乎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
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
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
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
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耐冬不耐夏,不耐受署,热,燥邪。
[名方调理]
(1)六味地黄丸
[出处]六味地黄丸是中医药经典验方,始于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桂枝、附子,易干地黄为熟地黄而成。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获苓、牡丹皮。
[应用]六味地黄丸自宋代创制以来,其主治病证至清代已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历代医家认为其主要用于肾阴精不足证,以起填精滋阴补肾的目的。涉及消渴、中风、淋浊、咳嗽、喘、眩晕、自汗、盗汗、便血、诸血证、血虚发热、呕吐、骨蒸、健忘、惊悸、怔忡、头痛、腰痛、类中风、虚劳、遗精、足跟痛、痰饮、疮疡、淋病等多种病证。现代临床应用涉及的病种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肾病、前列腺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呼吸道感染、黑色素瘤、胃炎等。
(2)左归丸
[出处]出自《景岳全书》。
[组成]大怀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肉、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
[应用]主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运,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之证。临床主要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老年性痴呆、慢性肾炎、腰肌劳损、不孕症等辨证属真阴亏损者。
[针灸]
体质是形神统一的基础。“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需形与神俱,贵在和谐。阴虚体质易感疾病的病理特点,决定了其神的功能外现,并进一步影响其病理本质,如《黄帝内经》言:“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五心烦热和性情急躁等精神情志活动是基于阴虚体质内热、火旺或燥热的外现,这种神的不稳也会加重阴液精血的损耗,使其体质内在阴阳发生严重偏颇而构成心身失调性疾病,因而针刺词神在阴虚体质易感疾病调治中显得格外重要。阴虚体质针灸常用穴位如下。
足三里
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特鼻下3寸,特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肼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腔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主治胃肠病证、下肢凄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操作方法为直刺1~2寸。
三阴交
是足太阴脾经常用喻穴之一,为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躁尖上3寸,腔骨内侧缘后方。常按此穴可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对治疗内分泌失调,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效果显著。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金津、玉液
中医针灸常用穴位,隶属奇穴。在口腔内,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主治重舌肿胀、难言、黄痘、消渴、口舌生疮、喉咽诸热、呕吐、口腔溃疡、急腹、中风后遗症、顽固性呕吐。操作方法为点刺出血。
太溪
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在足躁区,内躁尖与跟健之间的凹陷处,有腔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腔神经。主治肾虚证、阴虚五官病证、肺系疾患、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内果肿痛、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
照海
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在足大趾外展肌的止点处,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主治精神、神志病证,五官热性病证,妇科病证,小便频数。操作方法为直刺0.5~0.8寸。
涌泉
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足底部,港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距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
然谷
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灵枢·本输》,别名龙渊、然骨,位于内躁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现代常用于治疗咽喉炎、膀胱炎、尿道炎、月经不调等病症。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
内关
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灵枢·经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膊与侥侧腕屈肌腿之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痘病等。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
[艾灸]
艾灸疗法为针灸疗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艾草作为艾灸疗法最主要的原料,因其性质属温,且点燃后对人体的温热刺激,通常认为其功效主要是温补为主,如温通经脉、活血化瘀、助阳补虚、防病保健等。
对于阴虚体质者的调理,艾灸可扶阳助阴,补虚退热,朱丹溪认为“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灸丹田,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使阳生则阴长从而补足阴液,曾采用艾灸肺俞穴治疗阴虚咳嗽咯血,仅5次即愈。也有医家认为利用艾灸可滋阴清热达到补虚退热之功,如《红炉点雪》中有云:“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犹温补热益之义也。”
[推拿]
推拿具有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延长寿命的疗效,因此,对于阴虚体质者的调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揉二马
二马穴又名二人上马,位于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中。操作时,按揉此穴100~300次,具有滋阴补肾,顺气散结之功效,能滋阴潜阳,使肾水上滋于心。此法为交通心肾,调和阴阳之常法,并能利尿通淋,使水从小便而去。
擦涌泉
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界处凹陷中。操作时,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来回推擦此穴100次左右,具有滋阴退热之功效,能引火归元,使亢阳得以潜制。
运内劳宫
内劳宫位于手掌心中,屈指时中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中点。操作时,术者用拇指指腹自小指指根按运,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内劳宫止,运10~30次,能清心、肾两经虚热。
按历兑
历兑穴是胃经井穴,部位在第2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即第2世外侧沿趾甲外侧缘和根部的垂直线交叉点处。按摩该穴能治疗阴虚火旺,能引口唇邪热下行,口唇类炎症和其他疾患,点按该穴有奇效,按压该穴位痛感明显,力度宜轻。每日早、晚左右两侧各点按60下,一般2日即可见效。
[刮痧]
根据阴虚者受力程度而定,一般可采取平补平泻手法,选阴经轻慢刮,以滋阴降火。如果是年老体弱者则宜采取补法刮拭,手法宜轻且缓,以免耗津伤精。采用治疗刮疹和保健刮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刮疹(涂油刮)即课露需要刮疹部位,涂上刮疹活血剂刮拭,会有一一皮肤表面,一般3~7日刮拭1次,每次20~30分钟。保健刮疹(隔衣刮)则是平时隔着衣服刮疹,以疏通经络、调行气血为目的,可以每日刮拭1~2次,每次10~20分钟。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是运用中医理论,刺激耳部特定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改善患者体质,减轻其头晕、头痛、腰酸、失眠、便秘、心烦等不适症状,使患者感觉舒适。主穴取肝、脾、胃、内分泌、神门,针对阴虚者加肾、肺。通过观察耳郭形态变化以视、触、压、电测等耳穴诊断及经络触诊方法,双侧耳郭消毒并探棒选穴。
[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在病体相应的腧穴上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功能,而且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穴位贴敷治疗作为一种常用的中医外治法,将中药贴敷于穴位,通过药物长时刺激相关穴位,对经络腧穴产生刺激和渗透作用,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以及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穴位贴敷是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具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取双侧涌泉、肝俞及肾俞穴。中药贴敷方为吴菜英100g,决明子50g,冰片20g。诸药磨成细粉末混匀,取药末15g,用米醋适量调为膏状。将胶布剪成3cm×3cm大小的方块,将中药贴敷方散贴在胶布中央备用。用75%乙醇棉球消毒穴位后,将贴有散剂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8~10小时。每日治疗1次,10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日。本法有养阴生津、滋阴清热、润肺止咳、补血柔肝、益肾填髓等功效。
[饮食调理]
阴阳是对立制约的,偏于阴虚者,由于阴不制阳而阳气易亢。肾阴是一身阴气的根本,阴虚质者应该多食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以滋阴潜阳为法。常选择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绿豆、乌贼、龟、、海参、鲍鱼、蚂蜜、牛奶、牡蝎、蛤州,海鱼、鸭肉、猪皮、豆腐、甘蔗、桃子、银耳、蔬菜、水果等。这些食品性味多甘寒性凉,皆有滋补机体阴气的功效,也可适当配合补阴药膳有针对性的调养,阴虚火旺之人,应少吃辛辣之品。
(1)茶饮
阴虚体质者体内往往发燥,所以适合饮用偏凉性质的茶,绿茶最为适宜,可搭配一些具有滋阴清热功效的中药材,如沙参、玉竹、天冬、石解、桑甚、枸杞子等。
滋阴养荣茶
【取材】金盏花、康仙花各2g,西洋参1g,甜叶菊2片。
【制作】将金盏花、康仙花、西洋参、甜叶菊放入杯中,以开水冲泡,趁温热饮用。
【功效】滋阴润燥,补气生津,适用于阴虚内热、盗汗、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症。
枸杞滋补茶
【取材】枸杞子10g,五味子6g。
【制作】将以上原料同入杯中,冲入开水300ml,闷泡30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滋补肝肾,养心敛汗,生津止渴,适用于肝肾阴虚、遗精、腰膝酸软、津少口渴、失眠、头晕、目眩等症。
桑甚蜜茶
【取材】桑甚30g,蜂蜜10~15g。
【制作】将桑甚捣碎后和蜂蜜一同置于杯中,开水适量冲泡即可饮用。
【功效】补肝益肾,息风滋液,主治阴虚内燥、贫血、大便干结、青年须发早
白、神经衰弱、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
女贞桑甚茶
【取材】女贞子、制首乌各12g,桑甚15g,旱莲草10g。
【制作】将以上原料捣碎,置于杯中,用开水适量冲泡,闪盖约2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养阴滋补肝肾,适用于肝肾阴亏、头晕目眩、两目干湿、腰膝酸软、鬓发早白等症。
枸杞面茶
【取材】枸杞子、红茶、干面粉各适量。
【制作】将构杞子与干面粉和成面团,用條面杖掀做饼样,或捣糊成饼,晒干,研为细末。每次取用红茶5g,枸杞末10g,开水冲泡饮用。
【功效】补肝明目,滋肾润肺,适用于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消渴、夜盲等症。
首乌枸杞茶
【取材】何首乌10g,枸杞子10g。
【制作】将何首乌、枸杞子洗净,一同置于杯中,冲入开水浸泡1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滋补肝肾,消脂化痰,适用于肝肾亏虚或痰浊积聚之脂肪肝、肥胖等症。
益肝肾茶
【取材】熟地黄20g,枸杞子15g,制首乌18g,全当归10g,杭菊花6朵。
【制作】将以上原料捣碎,分成6等份,分别装入纱布袋或茶包中。每次取1袋,置于保温杯中,冲入开水,闷盖2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补益肝肾,养血明目,适用于肝血虚、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视物模糊、四肢乏力等症。
(2)粥食阴虚体质的食疗调养原则是滋阴潜阳,以下八款粥汤最适合其调理。
莲子百合粥
【取材】白木耳、莲子、百合各6g。
【制作】加适量水和冰糖,文火煨1小时左右,再加入西洋参适量煮5分即钟。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续服用2~3周。
【功效】有养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
苦瓜瘦肉粥
【取材】鲜苦瓜150g,猪瘦肉60g。
【制作】将苦瓜去籽切成块,用盐稍腌片刻后洗净,猪瘦肉洗净切薄片。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至熟。
【功效】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枸杞子粥
【取材】枸杞子15g,大米50g。
【制作】将大米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米熟前10~15分钟,把洗净的枸杞子放入一起煮即可。
【功效】有滋补肝肾,养阴明目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视物不清。
山药粥
【取材】生山药、白米各60g,白糖适量。
【制作】将山药蒸熟后去皮捣为糊,掺入煮好的米粥,搅拌均匀,加糖少许即可食用。
【功效】适用于肾气不足、脾虚泄泻、食欲欠佳等。
松子粥
【取材】松仁10~15g,大米50g。
【制作】将大米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米熟前10~15分钟,把洗净的松子放入一起煮即可。
【功效】可滋养强壮身体,润心肺和大肠。
白菜粥
【取材】白菜100g,梗米200g,猪肉末50g,水发香菇40g,食盐、味精、食用油各少许。
【制作】将梗米浸泡后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开水,用小火慢煮。将白菜切成细丝,水发香菇切成小块;待炒锅内食用油热后,倒入猪肉末、白菜、香菇翻炒,并加入食盐、味精或姜末等。待米烂熟时,一起倒入梗米粥内,稍煮即可。
【功效】可清热除烦,消肿散结。
豆浆粥
【取材】新鲜豆浆适量,梗米100g,冰糖少许。
【制作】用豆浆和梗米煮粥,煮好后加入冰糖,煮化即可服用。
【功效】可健脾养胃,润肺补虚。
(3)汤剂
大枣乌梅汤
【取材】大枣、乌梅各20g。
【制作】上料洗净放入砂锅,加水适量,文火煮好后加入适量冰糖。
【功效】有补心滋阴的作用。
[生活起居调养]
阴虚之质,由于阴不制阳而阳气易亢。阴虚质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以藏养阴气。工作紧张、熬夜、剧烈运动、高温酷暑等由于能加重阴虚倾向,应尽量避免。特别是冬季,更要注意保护阴精。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偏于阴虚质者要节制房事,惜阴保精。阴虚质者应戒烟,《本草汇言》云其“苦辛,气热,有毒”,长期吸食易致燥热内生,而见口干咽燥,或咯痰咯血。
阴虚质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运动时易出现口渴干燥、面色潮红、小便少等,只适合做中小强度、间断性身体锻炼,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气功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也可习练“六字诀”中的“嘘”字功,以涵养肝气。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阴虚质的人多消瘦,容易上火,皮肤干燥甚者,可选择游泳运动,能够滋润肌肤,减少皮肤瘤痒,但不宜桑拿。静气功锻炼对人体内分泌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可促进脾胃运化,增加体液的生成,改善阴虚质。阴虚质者由于阳气偏亢,不宜进行剧烈运动,避免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形式,避免在炎热的夏天,或闷热的环境中运动,以免出汗过多,损伤阴液。
阴虚质性情较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常常心烦易怒。五志过极,易于化火,情志过极,或暗耗阴血,或助火生热,易于加重阴虚质的偏颇,故因安神定志,舒缓情志,学会正确对待喜与忧,苦与乐,顺与逆,保持稳定的心态。
上一篇:
治未病之[痰湿质]调......
下一篇:
治未病之[阳虚质]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