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20-311-00116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光临华见智能!
首页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专家团队
荣誉资质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应用案例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华见智能
中医体质辨识仪
首页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专家团队
荣誉资质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应用案例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华见智能
实力打造品牌 诚信造就未来
我们专注品质与服务 决胜制高点 细节决定成败
INNOVATION
TO LEAD THE TUTURE
首页
⊙
养生知识
⊙
治未病之[痰湿质]调理方案
治未病之[痰湿质]调理方案
来源:
|
作者:
huajian
|
发布时间 :
2019-12-19
|
777
次浏览:
|
分享到:
痰湿质
[总体特征]
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脾、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
体型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點,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點,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
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
易患消渴、中风、胸脾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名方调理]
(1)化痰祛湿方
[出处]化痰祛湿方是针对调整痰湿体质所拟定的方剂。
[组成]苍术、白术、泽泻、黄民、荷叶、生蒲黄、防己、橘红、生大黄、鸡内金。
[应用]该方主要功效为消脂,益气健脾,化痰除湿。方中苍术、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培补中焦,运化痰湿;荷叶、橘红化痰消脂,芳香宽中,轻宣上焦;生蒲黄、生大黄、鸡内金理气散结,祛瘀化痰;泽泻、防已化痰渗湿,淡渗利水;诸药合参可运行气血,人里达表,通调三焦,消除体内多余的痰、水、湿,进而达到改善痰湿体质的目的。痰湿体质者以体形肥胖为主要表现,该方通过调整痰湿体质,对减轻体重,保健防病具有重要意义,亦用于痰湿阻滞所导致的眩晕、胸痹等病证。现代研究发现,运用化痰祛湿方,能减少痰湿体质者体内的脂肪积聚,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中脂蛋白含量,从而达到对痰湿体质的调节作用。临证应用,若是过食膏粱厚味,时有食滞不化,腹胀纳呆,脂肪肝,血脂高者,可酌量加用山楂、麦芽、莱菔子以增加消食导滞化浊的效果;痰多而黏者,加枇杷叶、竹茹、胆南星以清热化痰;兼有尿少、浮肿、腹胀而体质尚壮实者,可加桑白皮、生姜皮等以导水下行;恶心者,可加生姜、橘皮等。
(2)六君子汤
[出处]《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白术。
[应用]本方主要功能为健脾益气化痰。原书用本方治疗脾虚引起的各种妇科病证,其中记载用本方送服越鞠丸治疗食郁痰证,攻补兼施,治疗脾虚生痰湿较为适宜。
[针灸]
健脾利湿针推法
主穴取脾俞、章门、大横、阴陵泉、丰隆,配穴取肾俞、肺俞、足三里、三阴交、水分、水道。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每次取1~2个,每个穴位留针30分钟,再行推拿疗法。①用拇指或大小鱼际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推脾经、肾经、肺经,其中脾经、肾经、肺经各1~2分钟。②用单掌或双掌顺经脉循行方向,自上而下推背部膀胱经2分钟。③自下而上推擦督脉,点按揉上述穴位,主穴每穴2分钟,配穴每穴1分钟。
穴位埋线法
取穴双侧肾俞、双侧阴陵泉、双侧脾俞、双侧丰隆。选定穴位后,穴位局部及操作者手部严格消毒,用摄子将1~2cm已经消毒的羊肠线放置于一次性医用埋线针内,左手固定好穴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已经选好的穴位。当针感出现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于穴位皮下组织或者肌肉层,出针后,用医用棉签按压针眼,以防出血。上述两组穴位交替使用,15日治疗1次,3个月(6次)后观察疗效。
[艾灸]
取穴神阙、关元,中院、水分两组穴位。治疗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治疗穴位,将艾条头点燃后放入艾灸盒内,平放或用松紧扣固定在施灸部位,上下调整艾条高度,以施灸部位温热舒适、无烧灼感、能耐受为度。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以防烫伤或烧灼衣物被褥等意外情况。上述两组穴位每次应用一组组交替使用,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2次,8次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刮痧]
选经脾经、肾经、肺经、三焦经,三组取穴脾俞、肾俞、肺俞、三焦俞,章门、水分、水道、关元、气海,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商丘。治疗者充分暴露刮痧部位,局部涂以万花油,手持刮疹板,与皮肤呈45“角,顺同一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速度保持一致,不要时快时慢,维持70~80次/分的频率,刮拭至局部出疹(红色或紫红色斑点或斑块)即止,每次约20分钟。
[拔罐]
拔罐法,包括走罐法、留罐法。选择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1侧线及肺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治疗者俯卧位充分暴露腰背部走罐部位,并涂以适量凡土林以减少摩擦;将闪火器沾上适量95%的乙醇(注意不要过多,避免酒精滴落,以免烫伤)后用打火机点燃;点燃的闪火器在罐内绕2~3圈后迅速将火罐扣在相应的部位上,利用罐内的负压将火罐吸附在皮肤表面;火罐吸附在相应部位后迅速用手掌推动火罐沿着膀胱经第1侧线来回移动(上平大椎下到大肠俞),罐体稍向前倾斜,力量要均匀合适,每次走罐2分钟或至皮肤潮红或有疹点后再于肺俞、脾俞、肾俞、三焦俞进行拔罐,留罐10分钟;每5~7日1次,具体以疹退为原则,连续干预4次。女性月经期停止拔罐法干预。
[八段锦]
中医传统运动八段锦是导引功法中的一种,八节动作舒缓柔和配合呼吸吐纳,在运动中放松身体,肢体伸展。动作到位,可起到调理脏腑的作用。
①“两手托天理三焦”:其主要作用为调理三焦,三焦为人体主持气化功能、运送水谷、水液代谢的通道。此式为呼吸运动配合手部、臂部的上托、下落动作,达到升举阳气、疏理三焦的作用。三焦通利,则水液输布排泄正常。
②“调理脾胃须单举”:其主要作用为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从生理上来说是相互依存、相互照应的,脾胃密切配合,身体才能有效传输。该招式动作为一手向上举起,一手向下按,其用力处于上下平衡状态,这就使肌肉尽可能拉伸,进而牵连到内脏,肝、胆、脾、胃受到了肌肉的牵引,有一定的动力使内脏运化保持平衡。脾胃调节有效,运化功能正常,水液代谢正常。
③“五劳七伤往后瞧”:五劳七伤总的说是由于劳逸结合不当、活动能力失调、外界环境不良、精神情绪不佳等引起的内脏损伤。该动作是上肢伸直,然后向外扭转,通过旋转的牵拉作用拉伸胸腔及腹腔。颈椎部位的大椎穴,“向后瞧”的动作可以刺激该穴位,通过胸部、腰部,起到强健腰肾、调理脾胃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五劳七伤的作用。
④“拨拳怒目增气力”:其主要作用为激发兴奋,加强气血的运行,通过出拳、伸腰、呼吸、瞪眼、怒目,动作张弛有度,锻炼肝气,使肝血丰盈,经脉得以养,疏泄肝脏,保证肝的正常功能。最后通过八节动作的整体运动,达到调理脏腑的功能。
⑤“左右开弓似射雕”:其主要作用为加强血液循环,这一动作的重点在部,即上焦。这节动作影响所及包括两手、两臂和胸腔内的心、肺,通过扩胸伸臂可以增强胸肋部和肩臂部肌肉,有助于进一步纠正姿势不正确造成的病态。
⑥“两手攀足固肾腰”:其主要作用为排泄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无用或有害的终产物,这一节动作,既有前俯,又有后仰,可充分伸展腰青肌肉,同时两臂也尽量向下伸展,显然对增强腰部及下腹有良好作用。坚持等两手攀足可使腰肌延伸而受到锻炼,使腰部各组织、器官,特别是肾脏、肾上眼等得到增强,既有助于防治常见的腰肌劳损等病,又能增强全身功能。
⑦“摇头摆尾去心火”:这节动作是全身性动作,对整个身体都有良好作用。
但为什么强调可去心火,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心火可能是指受寒、感冒、发货时出现的一些症状;有人认为摇头摆尾,旋转身体,可提高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发汗去热,除去心火。这节动作强调放松,因此是消除非正常神经紧张的一种方法。
⑧“背后七颠诸病消”:其主要作用为消除诸病,强身健体。并非指单做七颠能消百病,而是指长期坚持练整套八段锦动作才可锻炼整个身体,即为“诸病消”或“百病消”。这节动作要求放松,但与两手托天动作正相反,托天动是要把全身伸展拉开,而这节动作是要全身各器官、系统受到轻微震动而复位,用中医针灸术语来说是一开一合。
综观上述八节动作,主要用中医学理论来解释动作对人体的作用,运动量可大可小,老弱皆宜,即可防病,又能治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疾病。
注意事项:①运动时间宜选择阳气较盛之时,如上午9:00-11:00或在下午2:00-4:00。②运动时应做到全身汗出、面色发红为宜。③运动时衣着应宽松、透气。④运动时心率宜控制在120~160次/分。⑤运动出汗后不马上冲凉水澡,吹空调和风扇,可先用干毛巾擦遍全身,耐心等待汗消之后再行洗浴。
[饮食调理]
(1)茶饮
玉米须饮
【取材】玉米须25g,冰糖适量。
【制作】玉米须洗净,晾干,放入锅中,加水500ml,小火煎煮10分钟;加入冰糖调味,晾凉饮用即可。
【功效】玉米须味甘性平,入肝、肾、膀胱三经,具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抗过敏等功效;且能凉血泻热,可祛除体内湿热之气。常用于治疗水肿、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鼻窦炎、乳腺炎、急(慢)性肾炎等。
荷叶茶
【取材】干荷叶、合适的中药材或食材适量。
【制作】将荷叶撕成小片,然后放入杯中,倒入开水盖上盖子,等水已经不烫时即可服用。
【饮法】最好是浓茶,所以喝第一次冲泡的;最好在饭前空腹喝下;1日可以喝3~4杯,分时间段喝,三餐前和下午茶时间喝;荷叶茶可以不煮,直接冲茶包购5分钟左右;女性经期暂停饮用。
【功效】该茶清香升散,具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的功效。主治暑热烦渴,头痛眩晕,水肿,食少腹胀,泻痢,白带,脱肛,吐血,蜘血,咯血,便血,崩漏,产后恶露不净,损伤瘀血等。
人参茯苓汤
【取材】人参、获苓各10g,共为粗末。
【制作】水煎取汁,代茶饮。
【功效】益气渗湿,适用于脾虚水肿,脚气水肿,便渡等症。
人参胡桃饮
【取材】人参3g,核桃3个。
【制作】人参洗净切片;砸开核桃,取出核桃肉。两者水煮,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1小时。每日1剂,睡前服用。
【功效】益气固肾。适用于气短喘息,自汗,不耐劳累,面色黄白,形体赢瘦等症。
(2)汤剂
化痰祛湿消暑汤
【取材】白扁豆、赤小豆、生熟薏米仁、佛手、菖蒲、莲子各等分适量。
【制作】将上述材料加入锅内,加开水10碗慢火煲约2小时,加瘦肉类煲亦宜,用盐调味食用。
【功效】清热化痰,祛暑利湿。
山药冬瓜汤
【取材】山药200g,冬瓜200g,大葱、姜、盐、味精适量。
【制作】冬瓜去皮洗净,切厚片;山药去皮洗净,切厚片;葱、姜洗净,切成末;锅内放油烧热,放入葱姜丝略爆,注入清汤煮沸;放入山药、冬瓜中火煮至熟透;加入盐、味精调味,盛入碗中即可。
【功效】冬瓜是清热解毒,利水消痰,除烦止渴之佳品,与具有健脾补气作用的山药搭配同食,尤其适合痰湿体质者。
赤豆鲤鱼汤
【取材】活鲤鱼1尾(约800g),赤小豆50g,陈皮10g,辣椒6g,草果6g,料酒、生姜、葱段、胡椒、食盐少许。
【制作】将活鲤鱼去鳞、鲍、内脏,将赤小豆、陈皮、辣椒、草果填入鱼腹,放人盆内,加适量料酒、生姜、葱段、胡椒,食盐少许,上笼蒸熟即成。
【功效】健脾除湿化痰,用于痰湿体质症见疲乏、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胸闷眩晕者。
鹌鹑祛湿汤
【取材】鹌鹑4只,薏苡仁、百合各50g,姜3片。
【制作】鹌鹑、薏苡仁、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煲1个半小时即可。
【功效】补中益气,清利湿热。主治浮肿、肥胖型高血压、糖尿病、贫血、胃病、肝大、肝硬化、腹水等多种疾病。
薏苡仁赤小豆汤
【取材】薏苡仁50g,赤小豆100g,水适量,冰糖适量。
【制作】薏苡仁、赤小豆洗净,放入汤锅中;锅中加入适量水,以大火煮开,再转小火续煮约30分钟,待豆仁呈花糜状,加入冰糖煮融即可食用。
【功效】薏苡仁有健脾益胃,利水消肿之功效,与赤小豆搭配效果更佳,促进体内血液和水分的新陈代谢,还可助排便、减轻体重以及滋润肌肤。
(3)粥食
黄芪山药慧茨仁粥
【取材】黄芪、山药、冬瓜、薏苡仁、竹茹各20g,糖适量,梗米50g。
【制作】先将山药切成小片,与黄芪、麦冬、白术一起泡透后,再加入所有材料,加水用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熬成粥。
【功效】益气养阴,健脾化痰,清心安神。
菊花慧茨仁粥
【取材】桃巴叶9g,菊花6g,薏苡仁30g,大米50g。
【制作】将前二味药加水3碗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薏苡仁、大米和适量水,煮粥服用。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止咳,除湿软坚。
菖蒲薏苡仁粥
【取材】菖蒲15g,佛手10g,云苓30g,薏苡仁60g,大米100g,冰糖适量。
【制作】把薏苡仁、大米洗净,将浸泡好的陈皮、菖蒲、云苓入净布包起,煮粥,待熟后加入冰糖,拌匀即可食用。这也是一道平日可吃的保健粥。
【功效】清热化痰,祛湿解暑。
荷叶粥
【取材】新鲜荷叶2张,梗米150g,冰糖适量。
【制作】鲜荷叶2张,煎汤去渣,加入梗米150g,煮成稀粥,加砂糖少许。
【功效】清暑利湿,升发清阳,止血,降血压,降血脂。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病以及夏天感受暑热致头昏脑涨、胸闷烦渴、小便短赤等。
四仁扁豆粥
【取材】薏苡仁20g,赤小豆20g,冬瓜仁15g,白扁豆15g,苦杏仁5g,白蔻仁1g,梗米150g。
【制作】以上材料加适量水,煮粥。
【功效】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消暑止泻,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定喘化痰,清热排脓,润肠通便,抗癌。
参苓粥
【取材】人参10g,茯苓10g,生姜10g,梗米100g。
【制作】先煎人参、茯苓、生姜,去渣取汁,后下米煮作粥,临熟时加少许食盐,搅和匀,空腹食。
【功效】健脾益气补虚。适用于虚弱少气,亦可用以治疗胃气不和,不思饮食,日渐消瘦等症。
薏苡粥
【取材】薏苡仁30g,火麻仁15g。
【制作】水研火麻仁取汁,薏苡仁捣碎,入汁作粥,空腹食。
【功效】祛风利湿,润肠通便。适用于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大便秘结,筋骨疼痛等症。
桂心粥
【取材】桂心6g,赤茯苓30g,桑白皮15g,梗米100g。
【制作】先煎桂心、赤茯苓、桑白皮,去渣后入梗米煮粥,空腹食用。
【功效】通阳健脾,利湿化痰,清肺平喘。适用于胸膈痰气,饮食不下,以及咳喘痰多等症。
[生活起居调养]
《黄帝内经》有云:“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干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起居。”人在生气、动怒时,呼吸加快,肺泡扩张,耗氧量加大,肝糖原大量损失,血流加快,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周身都会处于正常生理功能的失控状态,这对身体的影响非常之大,如果本身是痰湿体质的,还会加重体内的痰,尤其是生闷气,更容易造成体内痰湿瘀积。即痰湿体质人群宜保持平和的心态,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弹琴、下棋、书法、绘画、听音乐、阅读、旅游、种植花草等放松心情。
痰湿体质的人群多表现为浑身重浊乏力,因此平日应多注意进行户外活动,以舒展阳气,通达气机,不要过于安逸。衣着应透湿散气,经常晒太阳或者进行日光浴。在湿冷的气候下,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淋雨。保持居室干燥,坚持长期运动锻炼,强度应根据自身的状况循序渐进,不宜在阴雨季节、天气湿冷的气候条件下运动,可选择快走、武术以及打羽毛球等,使松驰的肌肉逐渐变得结实、致密。如果体重过重、膝盖受损,可选择游泳等。
在饮食方面食用健脾、化痰、利湿的食物,如梗米、糯米、燕麦、莽麦、高梁、小米、玉米、慧、黄、红小豆、绿豆芽、蚕豆、扁豆、豆腐、黄豆芽、绿叶蔬菜、生姜、萝卜、冬瓜、苦瓜、黄瓜、各种野菜、蘑菇、瘦肉、虾、淡水鱼、牛奶、鸡蛋等。对于体形肥胖的痰湿体质者,尤应忌食肥甘厚味、滋补油腻以及酸涩苦寒之品,如肥肉、龟鳖、燕窝、银耳、核桃、苹果、梨、醋、糕点、糖果等。可食用一些既能充饥,热量又不太高的主食和副食,如粗粮、野菜、时令鲜蔬、蘑菇、淡水鱼等。痰湿体质的人应该少吃酸性和甜的东西,中医认为“酸甘化阴”,阴就是津液,痰湿体质本来体内津液较盛,再食用酸性或甜性的食品,痰湿会更加严重。
痰湿体质的人要少喝含糖量高的饮料,甜能生湿。虽然水果品种较多,但仍不宜多食,更忌李子与石榴。
上一篇:
治未病之[湿热质]调......
下一篇:
治未病之[阴虚质]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