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0-311-00116
欢迎光临华见智能!

华见智能

中医体质辨识仪

华见智能

治未病之[气虚质]调理方案

来源: | 作者:huajian | 发布时间 :2019-12-19 | 543 次浏览: | 分享到:




气虚质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缨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寨、暑、湿邪。



[名方调理]



(1)四君子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6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3g。

[应用]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2)补中益气丸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白术、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应用]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本方现代主要用于体弱所致的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朦、背恶风寒,以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白带、功能性低热等。气虚体质是许多疾病形成的内在基础,易罹患多种疾病,临床资料显示气虚体质可表现为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产科主要用于妇女产后尿失禁、尿潴留、子宫缩复不良、脱肛或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尽等;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因此,对气虚体质给予早期干预,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者处于已病状态,可以辨体与辨证相结合,防止疾病的进步发展及传变,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针灸]针灸在气虚型体质调理方面具有较高的疗效,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症状可以具体选择以下不同的灸法。



(1)督灸

气虚体质属于偏颇体质,为人体之气亏虚所致,虚则补之。督灸是在督脉上自大椎至腰俞穴的脊柱段行隔药、隔姜灸的一种外治疗法。督脉可以沟通阴阳,总摄诸经。艾叶为纯阳之品,能沟通诸经脉,因此艾灸温通效果佳,能通透各条经脉,督脉必须借助艾灸的温通作用才能激发其生理功能,调节各脏腑活动,产生人体真元之气以防止病邪入;生姜具有散表寒,温里寒的作用,且其性味辛温走窜,能走经络,以生姜作为衬隔物进行隔姜灸法,通过艾和生姜的双重作用对机体进行调整,加强了散寒通络,温通经脉的作用。

督灸粉主要由党参、黄芪、防风、获苓、白术、冰片等药物组成,诸药配合,共奏补中益气,益卫固表之功。诸因素协调配合才能充分发挥督灸温补肾阳,活络通督,散寒通瘀,补脾肺之气的作用,使得人体正气充足而邪不得入。艾灸督脉可以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协调诸经和脏腑,调整机体内环境,从而使机体趋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2)温针灸

气虚体质型且患有颈椎病,亚健康人群宜采用温针灸治疗,可以温针灸百会、颈百劳、脾俞、肾俞、足三里。温针灸操作方法:针刺得气后留针,用一段长20mm的艾灶,点然后插在针柄上;艾灶燃尽,易灶再灸,连续灸2壮;施灸完毕,除去艾灰,起出毫针,用无菌棉球轻压针孔片刻。施灸时,在皮肤上垫纸片,防止烫伤。



(3)艾条雀啄灸

气虚体质型妇女则适宜采用艾条雀啄灸法,年龄24~72岁皆可。治疗取

足三里、曲池、中院、血海、三阴交、绝骨、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关元,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穴位,艾条点燃端距离施灸穴位1~2cm,以雀啄灸的手法施灸,直至穴位处皮肤微微发红,患者自觉有温热感,每日点灸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续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



[推拿]捏脊配合穴位推拿:气虚体质尤其是儿童,宜使用捏脊配合穴位推拿为主的治疗,以连续10次后,休息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若发热、腹泻给予对症处置。



[拔罐刮疹]气虚性体质成人和儿童均可采用拔罐刮疹疗法。患者站位、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立于其身后,右手持刮疤板(刮疹板质地为水牛角)与皮肤呈45°角朝下,左手扶患儿肩部,在刮拭部位涂适量石蜡油以润滑皮肤,先刮患儿项背部,再刮脊柱正中及两侧,重点是背部正中及两侧膀胱经。用力宜柔和、适中、深透。轻者皮肤出现潮红,重者出现紫黑色疹点或片状疹斑,但不应强求出痧。拔罐以大椎、肺俞、脾俞为主穴。选用大小适中的火罐,用闪火法将火罐吸附于背部皮肤,时间1~2分钟。



[耳穴疗法]老年人气虚体质型且有中风者,可采用耳穴疗法,穴贴压王不留行子,主穴取大肠、小肠、直肠、三焦,配穴取内分泌、肺、脾、肾。材料选择一次性王不留行籽,耳郭局部用75%乙醇消毒后,选大肠、小肠、直肠、三焦,再用探棒选敏感点取配穴,用一次性王不留行籽贴于患者一侧耳郭的耳穴上,用手指按压米粒,使局部有明显胀、热、痛感为止。每日按压籽粒3~5次,每次60秒,稍痛为宜,3日换另一侧耳。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气虚体质型的心系疾病,可采用耳穴治疗,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耳穴上,依据证型选择心、肺、脾、肾、交感、神门,配穴为肝、心脏点、胸,每次取3个主穴和2个配穴,4日更换一组穴位。操作方法,先用75%的乙醇消毒,再用探棒寻找反应点,将装有药物5mm×5mm小方块耳贴贴在穴位上,稍加用力按压,由轻到重,每次5~6分钟,使患者感到胀、麻或者发热即为“得气”。



[穴位贴敷]

(1)固本培元膏:采用防风、白术膏(固本培元膏)敷贴双侧足三里、肺俞及脾俞,每日上午贴1次,每次2~4小时,连续应用。

(2)三九、三伏贴:气虚性体质者可采用三九、三伏贴以补肺健脾,培补元气进行养生调理。药为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按照2:1:1:2比例研末,摩香按照1:100比例调匀;分别于每年三九、三伏头3日,以生姜汁调至直径1.5cm左右药饼敷于穴位(百劳、肺俞、膏育),外以麝香镇痛膏固定于皮肤,敷2~4小时至皮肤有烧灼热痛后取下。如遇感冒、腹泻等急性病时停用,用药期间禁食生萝卜、咖啡和茶等。1年为1个疗程。



[足浴]

(1)四君子汤和补阳还五汤:气虚体质型的心系疾病可采用四君子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足浴治疗,主药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川芍、红花、乳香、没药;将药物加水煎至200ml备用,以1:20比例兑入温水,患者双脚放入适宜温度的药液中,浸泡约30分钟,每日1次。

(2)益气通络汤:气虚血瘀型并患有糖尿病可采用益气通络汤足浴治疗,方黄芪60g,鸡血藤30g,透骨草30g,生姜50g,当归15g,水蛭15g,乳香15g,川芎30g,桂枝15g,冰片3g(兑入)。将上述药物加水5L,浸泡40分钟,煎煮30分钟,药液约3L,放于足浴桶中,先把双足放于桶上熏蒸,当药液温度降至38℃左右时,将双足浸泡于足浴桶中,水温控制在35~38℃,反复摩擦双足的外侧、内侧、足背及足底,25~30分/次,2次/日,每剂药均连续使用3日,每次足浴完毕,用干毛巾擦干双足,注意保暖。



[音乐调理]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精气、脾胃吸收运化中的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气虚,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照、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出现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症状。音乐调理适合多收听宫音、商音、微音。因为宫音入脾、商音入肺、微音入心。肺主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需要心脉的推动。可多收听古琴曲中的《流水》《阳春》《长清》《鹤鸣九皋》《文王操》等。



[饮食调理]

(1)茶饮
体质调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利用中药茶饮辅助治疗改善气虚体质具有积极的意义。气虚体质常用调理中药味甘、性温,茶饮口感甘甜,服用简单,价格低廉,患者乐于接受,可以长期应用。


参芪茶

【取材】党参、黄花、枸杞子、红枣各9~15g。

【制作】上药粉碎为细末,每日1包,沸水冲服400ml。服用时建议简单煮沸以增强效果,分次频饮。服食期间嘱忌饮酒、吸烟,忌饮浓茶、咖啡,忌食刺激性食品、生萝卜。

【功效】益气健脾,培补元气。本饮气虚体质均适用,偏重益气安神。



芪术茶

【取材】生黄芪10g,白术10g,大枣10g。

【制作】上药粉碎为细末,每日1包,沸水冲服400ml。

【功效】补中益气。本茶饮气虚体质均适用。



独参茶

【取材】人参6g。

【制作】人参切片,每次6g,沸水冲泡,闷置,分数次饮用,于日内饮尽,其间不时咀嚼浸泡人参并将参渣咽下。

【功效】益气补虚。本饮适用于精神不振、疲乏无力、肢冷多汗,病后气虚体弱,康复迟缓者。



玉灵膏茶

【取材】龙眼肉30g,西洋参30g,白糖适量

【制作】上药置于壶内,用沸水冲入浸泡,盖闷,频频饮用,并不时食用龙眼肉、西洋参,于日内服尽。

【功效】益气补血。本饮适用于年迈体弱、神疲体倦、心悸征仲、食欲不振,病后血虚气弱、四肢乏力、头昏、面色萎黄。



四君子茶

【取材】人参6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3g。

【制作】上药研成粗末,用沸水冲泡,盖闷,频频饮用,每日1剂。

【功效】益气补虚。本饮适用于年老体弱、全身倦怠乏力、面色白白、脾胃气虚、消化力弱、饮食减少、腹胀肠鸣、大便有时渡薄,大病初愈时,或慢性衰弱患者不思饮食、食量减少、语声低微、四肢无力。



(2)汤剂

常见补气药有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红枣、红景天等。常见的补气食材有精米、山药、马铃薯、红薯、栗子、鸡肉、兔肉、牛肉、扁豆、蜂蜜、乌骨鸡、鸽子、鹌鹑、鲫鱼、鳗鱼、羊肉、桂圆、荔枝、大豆等。



人参乌鸡汤

【取材】乌鸡1只,母鸡1只,猪肘500g,人参100g,姜10g,葱20g,盐5g,料酒20g,胡椒2g。

【制作】将乌鸡、母鸡、猪肘洗净,姜洗净拍破,葱洗净打结,人参洗净,去芦头。将母鸡、猪肘放入砂锅内,加入清水、姜、葱,武火沸后去浮沫,小火炖至六成熟时加入乌骨鸡、人参、盐、料酒、胡椒,炖至乌鸡熟烂,捞出母鸡、猪肘、姜、葱,去浮油,调味即成。

【功效】补气健脾,益血补肾,适用于久病体虚、脾虚食少、乏力、头昏、月经不调等症。



十全大补汤

【取材】鸡肉500g,水发墨鱼200g,猪肉200g,猪腿骨1000g,党参

10个,炙黄芪10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获苓10g,熟地黄10g,当归5g,炙川芍5g,肉桂3个,姜30个,盐5g,料酒30g。

【制作】将党参等10味药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再将鸡肉、墨鱼、猪肉、骨头洗净,骨头敲碎,姜洗净拍破。将各料放锅内,加清水武火煮至沸后去浮沫,小火炖约2小时至鸡肉、墨鱼熟烂,去药包、姜,将鸡肉、墨鱼、猪肉捞出切条(或切丝、片)放入原汤,调味即成。

【功效】气血双补,适用于气血两虚的久病体弱、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月经不调、腰膝酸软等症。



洋参甲鱼汤

【取材】甲鱼1只(约750g),西洋参5g,姜5g,葱10g,盐3g,料酒10g,清汤适量。

【制作】将甲鱼洗净,经烫制后去黑膜、内脏、爪,砍大块,西洋参洗净,润软切片,姜、葱洗净切片。将各种料放较大蒸碗内,加入清汤,用湿绵纸封严碗口,入笼蒸约2小时,至甲鱼肉熟烂,去姜、葱调味即成。

【功效】益气养阴,滋阴润燥,适用于气血两亏的阴虚内热、津伤口温、膝酸软等症。



八宝鸡汤

【取材】党参5g,茯苓5g,炒白术2g,炙甘草1g,熟地黄3g,当归3g,

莅2g,大枣10枚,母鸡1只,葱15g,姜10g,食盐少许。

【制作】将八味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扎紧用水浸一下备用。鸡洗净去杂,洗净拍破,葱洗净栓成结,将姜、鸡、调料加入砂锅中,一次性加足水,大火至去浮沫,改用小火加热,直至肉烂,食肉喝汤。

【功效】本方有双补气血之功,适用于气血两虚之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等症。



(3)粥食


桂圆归枣粥

【取材】桂圆肉30g,全当归20g,红枣30g,糯米250g,红糖60g。

【制作】先将当归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中火煮沸后,去渣取药汁待用淘净精米放入锅内,加药汁、桂圆肉、红枣(去核)、清水适量,用旺火煮烂后放红糖,再煮片刻即成粥,分顿食用。

【功效】具有双补气血,滋润肌肤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所致失眠心悸、面色苍白、身体瘦弱、倦怠乏力等症。



小米山药粥

【取材】小米100g,山药150g,清水1500g。

【制作】将山药洗净,捣碎或切片,与小米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用大火先煮沸,转小火煮约半小时,至粥稠软烂即可,分顿食用。

【功效】小米山药粥是一种味甘,性凉的特色粥品,入胃、脾、肾经,有滋养脾胃的作用,适用于因脾胃不和所致的消化不良和四肢无力等症,亦能调理肺气,养肺止咳,适用于肺气虚引起的咳嗽和久咳不止等症。



药膳注意事项:忌食味苦性寒凉的食物制成的汤膳,如苦瓜汤、山楂荷叶汤、槟椰饮等;忌食味辛辣性大热的食物如荒蔓、胡椒等制成的汤膳,以免损耗正气,加重气虚的症状;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椰、空心菜、生萝卜等。



[生活起居调养]运动是保证人体代谢正常的极重要因素,也是改善气虚体质的主要措施之一。《吕氏春秋·尽数篇》云:“流水不腐,户枢不素。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三国神医华伦亦对弟子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可见,运动有利于助脾胃运化,流动气血,畅达气机,故能改善气虚体质。现代运动生理学证明,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使胃肠蠕动力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多,消化和吸收能力提高,食欲增加,从而增强体质。运动的方式很多,如气虚体质可散步、舞蹈,练习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武术等主动运动,还可借他人之力,使其肌肉关节发生运动,包括推拿、按摩等。

饮食为生民之天,活人之本。饮食不节可造成脾胃的虚衰,故调理饮食,使胃和脾健,才能逐步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增强体质,改善气虚体质的偏频使人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饮食有节,其含义有三:一指饮食有所节制,不嗜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其二指饮食要有节律,饮食要随四季有规律性的变化,要定时定量;其三指饮食要有一定的禁忌,对有妨害脾胃功能、不清洁、腐烂变质的饮食皆应禁食。对此,历代文献有大量论述,《素问·藏气法时论》首倡要饮食多样化,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认为谷果、肉菜等人类生存必需的食品,只有不偏嗜,合理搭配,五味调和,才能调理脾胃之气,纠正气虚体质。但现代家庭,传统的饮食习惯已被打破,过去偶尔食用的鸡、鸭、鱼、肉等辅助食品已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强食过饮也成普遍现象。因此,在我们的日常食谱中,应加强水果、蔬菜的摄入。另外,饮食宜保持清淡、适量,这也是改善气虚体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医学入门·保养说》中强调:“戒一切煎炒、炙博、酒醉、糟酱、燥热之物,恐燥血也;戒一切生冷时果、时菜,恐伤脾也。”还主张禁酒肉,认为“肉气胜,滞谷气,谷气胜,滞元气。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天”。清代曹慈山也说:“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度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日少食以安脾也。”并提倡:“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碗,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