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10月,该项目服务已累计覆盖广州市内11个社区,服务社区人群超过1.2万多人次。
利用AI智能辨识中医体质的背后,是不断升温的数智中医赛道。
“近几年,中医药人工智能赛道日益受到业界关注,投入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团队明显增多。”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人工智能中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伍骏说。
2022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关键数字技术攻关。方向之一,即是针对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依托高水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医医院以及中药创新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智能中医设备研发及应用。
在伍骏看来,不少中医药界专家学者对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有兴趣,纷纷寻求同计算机专业人士合作或组成团队,是业界的新趋势。“越来越多人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希望借助这一技术将中医药发扬光大,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中医药院校,以及部分理工院校、综合性大学都在推进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结合相关的研究。
以广州为例,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医学人工智能教研室主任王正飞介绍,该校依托医学信息工程学院,于2022年成立智能中医研究院,开展中医药信息学建设和医工交叉科研创新,推进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王正飞表示,目前业界对人工智能辅助进行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相关的技术研发热度较高。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声音、气味、压力、生物电信号等传感器采集患者“四诊”数据,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等建立模型,并分析“四诊”数据,实现高效、客观诊断,达到辅助医生治疗的目的。
“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对医疗资源不足的基层尤为重要。”王正飞说,人们都喜欢看老中医,是因为传统中医诊疗中医生的主观经验特别关键,而偏远地区恰恰缺乏经验丰富的医生。“如果未来借助成熟的中医药人工智能辅助,基层医生能获得老中医、名中医同等的技术能力,提升其诊断准确度,应用前景将非常广阔。”
医工融合两大挑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高三德认同人工智能是中医药现代化的趋势,同时他也提出,目前市面上许多中医人工智能设备还不能替代专家看病、治病。“要达到期待中的美好愿景,仍亟待回答、突破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中医药标准化等理论问题。
伍骏说,研究者做中医药智能化开发,首先要解决中医药的标准化。因为中医流派众多,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流派、不同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上观点各异,增加了产品开发和国际认可的难度。“我们希望能有一个标准化的,或者相对共识性的标准或规范,帮助相关产品更好走向市场、走向国际。”